用靈魂感悟設計 · 用設計創(chuàng)造價值
WITH SOUL FEELING DESIGN WITH DESIGN TO CREATE VALUE
您當前位置:  設計中國    ⁄    電動車資訊    ⁄ 資訊內(nèi)容

新國標實施是電動自行車安全及管理起點而非終點

作者:admin     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     發(fā)布時間: 2019/4/19 9:35:35     瀏覽:
2019年4月15日,《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(guī)范》(GB 17761-2018)作為國家強制標準正式實施。

  電動自行車價格親民、使用便利,但易對交通秩序產(chǎn)生沖擊、引發(fā)交通事故,這種矛盾一直是社會爭議的焦點。2019年4月15日,《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(guī)范》(GB 17761-2018)作為國家強制標準正式實施,說明全社會至少從產(chǎn)品制造的角度對電動自行車的非機動車屬性達成了共識,但大家所擔心的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問題,會隨著新標準的實施迎刃而解嗎?顯然并非如此。

  新標準的出臺,為電動自行車是否為合標非機動車提供了更詳細和準確的判別依據(jù),也對于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具有明確的支撐價值,但是涉及電動自行車的交通安全問題,僅靠標準是解決不了的,還需要全社會的配合。從這個角度講,以下三個重要任務是決不能因為有了標準就疏忽甚至放棄的:

  1、騎行者的安全教育問題

  標準實施后,騎行者的安全教育問題將被分成兩個層次:一個是合標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安全教育,另一個是不合標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安全教育。

  在發(fā)達國家的交通安全對策中,自行車騎行者往往被看作是“大號”的行人,與行人相比,其行動更快速,活動范圍更大,對道路空間的要求也更高,所以,對自行車騎行者的交通安全要求比對行人的要求更高。比如,在英國和美國的交通法規(guī)或者交通安全指南中,會明確告知騎行者應該穿戴的裝備和配備的燈具;要求騎行者橫穿馬路時,要注視機動車駕駛人的眼睛,并在確信了與駕駛人有目光接觸后才能開始穿越;騎行者要改變行進方向時,要先打手勢示意,確信其他人看到并已經(jīng)讓行后才能開始改變方向。這些安全意識,除了通過安全教育灌輸,沒有其他辦法,所以安全教育機制的設計非常重要。

  目前,在我國除駕駛機動車需要通過學習和考試外,全民交通安全教育尚未普及,并沒有全國性的制度強制讓自行車騎行者和行人學習交通安全知識,知曉道路交通安全法規(guī),認識道路交通控制設施,尤其是標志標線、信號燈的含義。這種制度缺陷導致了雖然我們的城市道路已經(jīng)設置了一些交通控制設施,但依然被騎行者所忽視。

  而針對目前不合標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安全教育問題更加復雜。盡管目前在用的不合標電動自行車會逐步淘汰,但在短期內(nèi),這些不合標電動自行車依然會上路行駛,且這個群體數(shù)量龐大。由于不合標電動自行車具有車身重、速度快等特點,帶來的交通安全風險更大,針對這一群體的安全教育也很迫切。我們應該利用新標準實施的契機,建立一套有針對性的強制培訓教育機制,并研究切實可行的執(zhí)法機制予以配套。

  整體來看,我國在騎行者交通安全教育方面尚存在缺失,如何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持續(xù)接受交通安全規(guī)則教育和技能訓練,應該被當作國家級的戰(zhàn)略任務加以推動。

  2、路權分配與交通工程配套問題

  路權分配如何更好地與交通工程配套是個長久的話題。如何讓行人、非機動車、機動車更安全地使用道路,我們首先要考慮它們的運動速度,在不同的運動速度下,人的任務承載能力和需求不同,反應距離需求也明顯不同,而決定如何分配道路空間和管理速度的是交通運輸系統(tǒng)的設計者,特別是交通工程師們。為了順應人的能力,周全考慮人的天性,我們將道路空間劃分為步道、非機動車道、機動車道,并采取了軟隔離(如標線、道釘、隆聲帶等)、半隔離(如柔性柱和緣石等)、硬隔離(如欄桿)、結構性隔離(如護欄、綠地、抬高等)等各種措施。

  因為電動自行車具有持續(xù)的動力供應,而不是像人力驅動那樣有頻繁的斷續(xù)節(jié)奏,因此,要求騎行者能看得更遠,道路線型的流暢性更好、空間更大,這就是電動自行車騎行者遇到非機動車道偏窄、視線不佳、有阻礙時愿意在機動車道上騎行的原因;在交叉口等紅燈時,電動自行車的持續(xù)動力特性加上體積小所賦予的高靈活性,使之很容易就能鉆入機動車之間伺機而動,就像洪水遇到阻滯時尋空溢出的效果。

  不能小看這個問題,因為無論斥資修建多少道路,只要一輛“溢出”的電動自行車就足以使一大片區(qū)域的交通癱瘓。如果我們不考慮電動自行車的這些出行特性,認為單純依靠執(zhí)法就能規(guī)范其通行秩序,消耗的不僅是巨大的執(zhí)法資源,也會導致更多社會問題。對于電動自行車出行安全問題,更考究和周道的交通工程是應對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。

  3、電動自行車的合法身份識別效率與監(jiān)督問題

  新標準明確給出了合標電動自行車的具體指標,但是對于海量的運動中的車輛,如何高效鑒別其是否合標又不降低通行效率是個非常難的任務。目前,對機動車的身份識別,從號牌技術到視頻識別已經(jīng)有了長足進步,很多國家的不停車收費系統(tǒng)已經(jīng)支撐高速運行狀態(tài)下的低成本車輛身份識別,而且越來越多的技術趨勢顯示,機動車出廠時自帶獨立的電子身份已經(jīng)是大勢所趨,并將隨著技術進步而自然天成。但是對于造價低廉、使用數(shù)量龐大、車體可以相互交錯裹成一團行駛的電動自行車來說,在運動中區(qū)分車輛是否合標是很不容易的。

  就目前的技術來看,要確保一定的檢查監(jiān)督力度,又不會大幅降低通行效率,且盡可能地節(jié)省警力,高技術含量的車輛號牌也許是唯一可行的途徑。但是,也要防范號牌造假等問題。這都是根據(jù)行業(yè)管理經(jīng)驗做出的基本判斷,電動自行車管理需要未雨綢繆,以免引發(fā)新的問題,導致政策被動和財務浪費。

  《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(guī)范》作為國家強制標準,對交通安全事業(yè)來說絕對是件好事情,但還需要做很多功課,我們需要把這個標準的出臺當作攀登交通安全事業(yè)新高峰的起點,而不是終點。